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十一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慢阻肺又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炎,病情长、不断加重,不但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目前有6亿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每年约有27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预防和尽早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很重要。
何谓慢阻肺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简称,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临床表现以劳力性气短或呼吸困难,大部分患者有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样表现,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肺气肿体征。
肺功能测定是诊断慢阻肺的一个金标准。稳定期慢阻肺的治疗除了避免高危因素、祛痰治疗外,主要是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含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这两个病理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为主的症状,如咳嗽和咳痰为主,没有明显呼吸困难;也可以咳痰喘同时存在。往往表现为先以咳嗽和咳痰开始,不及时或未能治疗,大约于若干年后发展为肺气肿明显的进行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常常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在慢阻肺早期,大多数患者只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但肺功能检查尚无气流受限,当患者的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肺功能检查出现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时,即应当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如何尽早发现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初期患者常无明显不适,早期症状诸如咳嗽、咯痰等并不特异,容易被患者忽视,许多人常常等到严重呼吸困难时才来就医。
如果具有以下情况应警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龄在40岁以上,目前正有吸烟或曾经吸烟;经常出现咳嗽、咳痰;在爬楼梯、提重物、快步走等日常活动时,比同龄人容易出现气急、气促或胸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当及时就诊,进行相关的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劳力性气短或呼吸困难的疾病,并进行肺功能检查,明确有无气流受限存在;若肺功能正常,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随访肺功能,这样可以早期发现并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避免肺功能的进一步下降恶化,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阻肺如何治疗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包括稳定期治疗和急性加重期治疗。
稳定期治疗的目标是:一是减轻当前症状: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况;二是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预防疾病进展、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减少病死率。
稳定期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及其他药物(祛痰药、抗氧化剂等)。
急性加重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但需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初始治疗效果不佳,症状进一步加重,需及时转送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治。
防止慢阻肺发展为肺癌
临床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癌的“帮凶”,切不可轻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吸烟和慢性炎症的刺激。
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癌发病率非常高,肺癌是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功能受损等疾病与肺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病情进展和年龄增大,如出现咳嗽加重、咯血、肺内肿块等,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无效时,也要考虑肺癌的可能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要经常注意自己症状的变化,如咳嗽的声音是否发生了变化、痰中是否出现了血丝、气喘的症状是否一直不减轻等。如果这样,就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由于肺癌的发病逐渐且缓慢,在早期可能是个长达数年的过程,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目前采用的低剂量CT检查,能定量判断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也能筛查出肺部肿块。
撰文:邬时民
编辑:李子莹
来源:梅州日报-健康周刊
阅读 648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