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挑水,用客家话讲是:“揩水”或是“担水”。挑水的“扁担”,客家话“担杆”,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早已成了记载岁月的老物件。
担杆一般都是由桑树、槐树等硬木料做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挑水担柴抬重物时不可或缺的工具。挑水担柴使用的担杆长1.8米左右,两端固定着用铁链或绳子做成的系子,系子下端是铁钩子,挂水桶或柴捆。铁链系子的长度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设计,绳系子的长度可以调节。自来水、压水井出现以前,广大的农村,吃水要到水井里去挑。公共水井有青石板井台,净水清澈甘甜。客家人一般在房屋的不远处,从山坑或河溪道上开圳引水到屋侧,再在屋侧圳道上挖一个不深的坑,四周砌些石块,便成可从中挑水洗衣洗菜的浅水坑。还有一种情况是,屋侧有泉源,便在泉眼前挖个浅坑,四周砌放上石块。这两种水坑客家人也称之为“井”。当然,无法开圳引水又无法找到泉源的则要挖个五至十米深的竖井。旧时每家每户都备有井桶。使用井桶在井中盛水要有技巧,用手腕将绳索使劲一抖,井桶便自然倒扣进水中,待翻转浮起时,已是满桶的水。一般人家厨房中都放有大水缸,早上和傍晚用木桶各挑上五六担水,家人基本够用了。“两兄弟,和和气,空肚去,饱肚归”,这一传统客家谜语的谜底就是指这木桶挑水。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