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讯] 大埔客家话“闹爵”的释义与语源
【客语】“闹爵”的释义与语源
●丘桂贤
“闹爵”的含义
闹爵,讥讽人穷讲究、爱显摆、喜欢装,也就是讥讽人装本事、装实力、装地位。一句话,“闹爵”就是很“装”。另有“学爵”“炼爵”的叫法,含义都大同小异。梅县多说“闹爵”,平远多说“学爵”,大埔“闹爵”“炼爵”两说。
爵,《说文》:“礼器也。象爵之形。”爵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也是饮酒器(图①),外形像雀。爵也通雀,鸟的一种。爵是精美尊贵的饮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常用于礼仪场合,或在贵族之间使用。爵后来发展出的含义都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如爵位、爵士、公爵、官爵等。杯是后世的主要饮用器具,与爵相比,杯的造型和纹饰都简单得多。一般认为,杯只是普通器具,而非礼器。也正因为如此,古时绝大多数的杯都是木质的,留下来的青铜杯非常少。
爵作为饮酒杯的含义在客家方言里一直保存下来,梅州老一辈人仍称一大杯酒为“一爵酒”。实际上,无论是古式的爵,还是当今的仿古“爵杯”(图②)都不适于现代人当饮酒器。我们也不能把今天普通的杯子称为“爵”或“爵杯”,毕竟“爵”与普通酒杯的外形完全不同。不过,如今梅州人也把外形有点像“雀”的分酒器姑且称为“酒爵”(图③)。
杯是杯,爵是爵,两者地位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闹爵”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自己本来就是普通的酒杯,却偏要装出爵的尊贵样子; 自己本来就普通的酒杯,与他“人”别无两样,偏要做出超群出众的样子。因此,“闹爵”就用于讥讽人穷讲究、爱显摆、装本事、装实力、装地位,实际上其实力、身份或地位根本就不配,还不是那一层次。客家方言有一些俗语表达的就是“闹爵”含义,如“癞痢爱花戴”“打赤膊结领带”“无钱闹剪布”“无本事又闹打飞砣”“见到唐人讲番话”等。兴宁话则称此为“闹勺样”。
“闹爵”的构词
“闹”原指脾气宣泄,非理性的表现。“闹”在此类结构词中的含义是引申出来的,指刻意表现、引发某种状态或成为某个样子。“闹爵”与闹独立、闹特殊、闹意见这类词的构词逻辑是一致的。“闹爵”就是刻意表现为“爵”的样子。“学爵”的“学”指学习、刻意模仿。“炼爵”的“炼”是炼就、锻造成的意思。类似地,大埔客家话里亦有“炼鬼样”一词。实际上,这里的“炼”也可理解为“装”。因此,“炼爵”就是把自己装成“爵”,“炼鬼样”就是把自己装成“鬼样”;可见,这里用“炼”来表达“装”是高级的讽刺。总而言之,“闹爵”“学爵”“炼爵”所表达的意思都大同小异。
“闹爵”来源的其他说法
另有一种说法,“闹爵”应该是“闹雀”。客家方言“爵”与“雀”同音。民间有“屎缸鸟——闹雀”的歇后语。意思是说,屎缸鸟无自知之明,一心想让他人认为自己就是喜鹊一类。屎缸鸟是四喜鸟(又名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常于茅厕边觅食。四喜鸟与喜鹊外形相似,极易混淆。不过,“闹雀”含义的解释并没有“闹爵”恰切。
“闹爵”与“闹碑体”的区别
“闹碑体”是新生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梅县十分流行。“闹碑体”指装扮或行为特别与众不同,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某人临摹碑文,并拿这种字体来炫耀,然不见他人有称赞之词,只因是碑帖字体而已,故被讥为“闹碑体”。碑,这里转读为bēi,音同啤。也有人认为,“闹碑体”实际上应是“闹beauty”,是外来词的借用,由“爱美”引申出其含义。
“闹爵”多指“装”,是假装超群出众,而“闹碑体”是指故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闹爵”的目的是让人高看自己,“闹碑体”的目的是吸引人的眼球,取悦人;“闹爵”主要是针对行为进行讽刺,“闹碑体”一般是针对外观形象进行讽刺。两者含义有所区别,但若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有时两者也可互用。总的来说,“闹爵”应用更广,贬义更重,嘲讽力度更强。
总 结
客家人把“杯”与“爵”进行对比,创造出古香古色的词语——闹爵。“闹爵”语言简练,含蓄有趣,比喻生动,深具讽刺力。相比“装逼”的粗俗,“闹爵”一词更显文明、高雅。
当然,“闹爵”一语也不能滥用、误用,比如在经济宽裕情况下,人们的靓丽装扮、偶尔的奢侈都不能叫“闹爵”;人们不凡实力的展现也不能叫“闹爵”。例句:
1.袋里无几个钱,又常常西装革履,大家都话佢系闹(炼、学)爵。(梅县、大埔、平远)
2.无钱又想食好酒,你闹脉个爵。(梅县)
3.三餐都吃唔饱,又还嫌这嫌那,东挑西拣,你炼脉个爵。(大埔)
4.出了一次国,回来就闹着要用刀叉,唔想用筷子,大家都骂佢学(闹)爵。(平远、梅县)
5.佢外出两年,一回来就满口外地方言,又夹带abcd,十分闹(学)爵(梅县、平远)。
6.直路上都还骑得左摆右摆,就想放双手骑单车,你闹脉个爵。(梅县)
7.大家都走直路、平路,佢就偏偏走弯路、险路,唔知佢闹脉个爵。(梅县)
8.你就会指指点点,有本事来试试,炼脉个爵!(大埔)
9.有些艺术家就爱闹碑体(或“闹爵”),写的字龙飞凤舞,偏偏要让人看唔懂。
10.佢就爱闹碑体,头发有时染成棕红,有时又染成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