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讯] 多元“破圈”,古韵奏新章!“广东汉乐之乡”大埔这样出招
岭南一枝花,无埔不成汉。大埔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将广东汉乐作为非遗保护核心,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布局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迸发时代活力。
广东汉乐专场音乐会在大埔县田家炳演艺中心举办。
保护为本
创新形式活态传承
战鼓擂擂,唢呐悠扬……在大埔县田家炳演艺中心开展的广东汉乐专场音乐会现场,一曲《满江红》以昂扬的号角吹响盛世华章,经典雄浑的旋律引得台下观众沉醉其中,掌声如潮。
广东汉乐素有“中州古调”“中原遗响”之美誉,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在大埔流传至少700年。2006年,广东汉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
为推动广东汉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大埔县实施以国家级客家文化(大埔)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核心的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大力推进广东汉乐等客家非遗活态传承,着力打造客家风貌展示区,探索非遗保护特色之路。先后制定了《大埔县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总体规划(2013-2025)》《关于加强对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扶持办法》《大埔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大埔县人才工作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启航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保护方向和措施。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大埔县通过“六个一”工程,即完善一个数据库,确定一批传承人,建立一处传习所,成立一个社团组织,出版一部乐谱集,录制一套影像资料,留住文化记忆。目前,大埔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健全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建立多个社团组织,全县14个乡镇都有广东汉乐研究会分会,城乡汉乐活动点达200多处,县级传承基地17处。还出版了《广东汉乐精选》《提胡演奏曲谱选集》《广东汉乐三百首》《广东汉乐新三百首》等刊物,录制了《玉连环》《玉美人》等光碟,让广东汉乐的传承有迹可循。
黎家坪汉乐协会演奏曲目《平沙落雁》获广东省第十届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总决赛老年组金奖。
创新是广东汉乐发展的灵魂。“上尺工,五六五”……为挽救工尺谱濒临失传,大埔将《绣荷包》工尺谱通过高、中、低音组三重唱与筝琶胡乐器融合,让传统与现代交织融汇。同时,将广东汉剧、荡湖调等曲艺插入广东汉乐作为情景音乐,打造了《客家之子·田家炳》《绝处逢生》《磨坊新歌》等精彩剧目。其中《客家之子·田家炳》荣获“中华颂·长丰杯”第十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优秀剧目金奖,《绝处逢生》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2024年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
优化服务
全民共享文化盛宴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大埔将广东汉乐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多举措推动优质文化产品全民共享,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埔通过“乡土人才兴县”,大力挖掘培育汉乐人才、传承人,设立大师传习所、名师工作室、广东汉乐培训基地,开展公益培训等,全方位、全链条打造广东汉乐人才队伍。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组建了广东汉乐专业人才队伍。广东汉乐公益培训如火如荼。大埔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素质拓展班;大埔小学、虎山中学等中小学开启了特色办学之路,成立了青少年汉乐团,开设了非遗艺术课、第二课堂;县文联通过“文艺驻村”组织文艺工作者挂点联系百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提供广东汉乐公益培训等,让广东汉乐从娃娃抓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大埔小学编印了汉乐汉曲音乐校本教材,被授予广东汉乐示范点。大埔小学、虎山中学青少年汉乐团均在省市赛事中多次斩获大奖。其中,大埔小学展演曲目《摘蜜柚》、虎山中学展演曲目《闹扬州》在广东地方音乐交流展示活动中均获一等奖。
省、市、县三级文艺工作者挂点百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艺心联百村”大埔县客家筝(汉乐)公益培训班。
广东汉乐传统的家庭、师徒、社会传承模式也在文化惠民的大餐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埔县文化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大埔县女子汉乐团等常年开设成人公益培训班。同时,涌现出钟礼俊等一批艺术家志愿者,为传承广东汉乐无偿授课,引领时代风尚。
“埔之在潮弦育媲邹鲁”。截至今年4月,大埔县已培育各年龄段各层次汉乐人才5000余人。广东汉乐成人组近年来在广东省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首届粤港澳第十一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音乐周(民乐组)比赛等赛事中,斩获金奖10次、银奖2次、铜奖2次。《广东汉乐三百首》《广东汉乐新三百首》《古乐情》等刊物,《玉美人》等音像制品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人民非遗时代新彩”基本陈列展览,以乐为媒,让广东汉乐融湾出海,乐见共享。
如今,广东汉乐已成为大埔的文化地标。大埔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博物馆非遗展厅、文化馆、田家炳演艺中心、各镇(街)、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都成为百姓赏汉乐、习汉乐的好去处。
以乐传情,以艺通心,广东汉乐也在文化交流展演中与百姓“同频共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东汉乐镇村行、每周二公颜汉乐汉剧厅“汉乐流芳”惠民展演、广东汉乐汉剧文化惠民“四季村晚”文艺演出等“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达近千场次,惠及群众万余人次。广东汉乐让大埔更具温度,更具品位,更具时尚。
多元破圈
文旅融合激发活力
在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广东汉乐雕塑静静矗立;在百姓舞台、田家炳演艺中心等地,广东汉乐展演成为景区亮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在百侯名镇旅游区的镇影剧院,广东汉乐展厅的展演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汉乐魅力……大埔县持续将文化底蕴、旅游体验、人文情怀紧密结合,推动广东汉乐与旅游融合,形成有机整体,释放叠加效应。2024年,大埔县获评广东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单位,“广东·梅州大埔客家民俗风情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大埔县西湖公园文艺演出现场,广东汉乐《百家春》作为重头戏登场,弦音悠扬,古韵四溢。
“广东汉乐为旅游增添了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玩,同时旅游业也为广东汉乐传播提供了更广阔平台。”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说。大埔县将广东汉乐与推动文旅经济融合发展相链接,融入“梅”好时光 醉美客都——2024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大埔县系列活动等活动,游乡村、品汉乐、促消费,非遗好物,特色产品琳琅满目,点燃文旅经济新引擎。
同时,大埔县还赋能文化产品经济价值,在全国文采会“东莞站”——202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上推介《广东汉乐三百首》《广东汉乐新三百首》《广东汉乐精选》等相关刊物,以“潮供给”拉动“潮经济”。
此外,大埔县还积极探索构建非遗多元合作生态机制,创新落实“百千万工程”,在非遗传承、非遗创作、非遗工匠、非遗文创等各个领域创建品牌项目,打造非遗IP,让广东汉乐在融合创新中擘画“诗和远方”。“汉乐乡音浓,围屋情脉脉,世世代代客家人,乡愁不言说……”光德镇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文联推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原创歌曲,用汉乐非遗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横向帮扶协作城市广州市海珠区联合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山海非遗”IP启动和合作签约仪式,助力非遗走出大埔乡村,让城市记住乡愁。
在湖寮镇莒村村其庆楼,广东汉乐、广东汉剧奏响和美乡村乐章。
从保护传承到创新发展,从文化惠民到文旅融合,当前,大埔县正一步步探索广东汉乐发展新路径,让这一古老的非遗艺术在新时代奏响更加动人的华章,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客家文化的璀璨明珠。
来源:掌上梅州